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高中学习高中语文高考诗歌赏析古代诗歌中的对仗举例

古代诗歌中的对仗举例

12-20 22:53:02  浏览次数:849次  栏目:高考诗歌赏析

标签:高考诗歌鉴赏,诗歌鉴赏技巧,http://www.170xue.com 古代诗歌中的对仗举例,http://www.170xue.com

古代诗歌中的对仗
诗词的对仗,出句和对句常常的同一句型的

举例:
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主语是名词前面加上动词定语,动词是单音词,宾语是名词前面加上专名定语。


毛主席《送瘟神》:“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為桥。”
主语是顏色修饰的名词,“随心”、“着意”这两个动宾结构用作状语,用它们来修饰动词“翻”和“化”,动词后面有补语“作浪”和“為桥”。
 

语法结构相同的句子(即同句型的句子)相為对仗,这是正格。
但是我们同时应该注意到:诗词的对仗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衹要求字面相对,而不要求句型相同。

举例:
杜甫《八阵图》:“功盖叁分国,名成八阵图。”
“叁分国”是“盖”的直接宾语,“八阵图”却不是“成”的直接宾语。
韩愈《精卫填海》:“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细”字是修饰语后置,“山石细”等於“细山石”;对句则是一个递繫句:“心里希望海波变為平静。”我们可以倒过来说“口衔细的山石”,但不能说“心望平的海波”。


毛主席的七律《赠柳亚子先生》:“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太盛”是连上读的,它是“牢骚”的谓语;“长宜”是连下读的,它是“放眼量”的状语。“肠断”连念,是“防”的宾语;“放眼”连念,是“量”的状语,二者的语法结构也不相同。
由上面一些例子看来,可见对仗是不能太拘泥於句型相同的。一切形式要服从於思想内容,对仗的句型也不能例外。

,古代诗歌中的对仗举例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a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