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22:52:45 浏览次数:175次 栏目:高考备考
语文答案
1.D(A烘焙bèiB与yǔ其C绷běng脸)
2.C(A生死攸关 B蕙质兰心D一炷香)
3.B(A任意:指没有任何条件的;不受拘束、限制,爱怎样就怎样。此处应用“任何”。 C殆尽:几乎没有剩下。与前文“几乎”重复。D真金不怕火炼:比喻坚强或正直的人经得住考验。B洋洋大观:形容事物繁多,丰富多彩。)
4. C(A成分残缺。“针对……现象”。B杂糅。“不像中国的大侠”或“没有中国大侠的风度”。D主宾搭配不当。“地铁1号线”不是“汇集之处”。)
5. 此标题采用双关手法。(1分)“莫言”既指作家莫言,又有“不要说”的意思。标题既盛赞莫言巨大的文学成就,又表明在莫言之前中国也曾有大批的优秀作家,之后也将涌现更多的优秀作家。(2分)
6. 示例:每当秋风萧瑟时,总赞叹于菊花“枝头抱香死”的顽强。
每当冰天雪地时,总欣赏于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孤傲。
(每句各2分。其中句式1分,合理引用诗句1分)
7.(1)实习生拒绝主任让订盒饭的要求。(1分)
(2)示例:
赞成者说:这是一种自我权益的保护,实习生具有平等和社会分工意识。他敢于挑战,追求人格的尊重。
质疑者说:导演是一个需要全局观、需要多方协调的工种。为众人订盒饭就是一个协调的过程。拒绝一次看似跑腿的差事,实际上是拒绝了一次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也可从“太自我,不懂礼貌,不懂如何与人交流”等做人的角度阐述。)(共4分,各2分。)
8.B(“是这些地区夏季降水的主要来源”错误,应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降水的主要来源”。)
9.D(A项“海浪的剧烈运动、海水的上翻都是由……造成的”错误。B项应是“台风发生有助于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害”。 C项“我国台湾地区免受……大地震的侵袭”缺少了“或许”。)
10.概括主旨的原句:“客观地说,台风有过亦有功,而且台风的功甚至大于过。”(1分)思考:台风有过更有功,提醒我们事物常有两面性,只有了解相关科学知识,才能全面、科学地认识事物,用辩证、理性的眼光看待自然万物。(2分)
11. 克里斯多夫上下颚磨动的轻轻的声音,(或打嗝声,1分)以及彼庇响亮地吐唾沫和拖长的咒骂声。(1分)
12. 特点:衰老(健忘、视弱、畏寒)、无聊。(2分)(只写括号内的词语得1分)
作用:写出了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引发读者思考;引出克里斯多夫和彼庇,推动情节发展。(2分)
13.(1)肖像描写,通过巧妙的比喻,把彼庇的脑袋比作过时未摘的果子,形象化地表现了他的干瘪、衰弱。须根处脏得发黄的细节,写出了老人的邋遢。
(2)细节描写(动作描写),通过目送直至消失在老人视野之中的描写,表现出他们孤老院的两位老人对彼得先生的羡慕,也渴望被爱,被关怀。
(每句答出手法各1分,有分析各1分)
14.结尾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彼庇抢先进卧室,把花瓶摆在窗台上,等克里斯多夫把小花插进瓶中去,这一描写出人意料,因为事前他还对克里斯多夫把小花当珍宝似的捧回去表示鄙夷,但是小说之前写他的孤寂、对彼得和孙女在一起的羡慕,又为这个结局作了铺垫,使之在情理之中。(2分)同时这一结局还拓展了主题,借彼庇表面的鄙夷、内心的珍视,表现老人们对精神生活的渴望,引发读者思考。(2分)
15.同意。
(1)从人物上看,小说塑造了三个老人形象,表现他们共同的生活状况,引发社会对老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2)从主题上看,小说以三位老人为主人公,使小说的主题更具普遍性。
(3)从标题上看,“老人们”也暗示了小说的主人公。
(4)从结构上看,小说以彼得·尼古拉斯引出故事,以彼庇、克里斯多夫来收尾。
(答出3点给6分;出现参考答案以外的理由,言之有理亦可;若答彼得·尼古拉斯先生或其他人为小说主人公,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6.A(敦:重视。)
17.B( A.用来,连词(或:用,介词)/因为,连词。B.不译,均为顺承连词;C.什么,代词 /为什么,副词;D.替,介词/成为,动词)
18.A ( “居功自傲”为无中生有的信息。)
相关分类
高考备考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