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22:52:45 浏览次数:856次 栏目:高考备考
A.作者用词极其精妙,如“被扔在小城里”里的“扔”字和“陷入了迷宫”里的“陷”字,都极富表现力,写出了李生强烈的孤独感和恐慌心理。
B.准备回家的李生被警察封路的消息吓慌了,他更加迫切地想回到家乡亲人身边,那样心里才踏实,所以就匆匆上路了。
C.文中提到了李生的爸妈妹妹和姬小凡,他们是李生的精神寄托,尤其在这样的大雾天,只有他们才能让惊慌失措的李生感到踏实。
D.作者写到一条黑色小腊肠狗时,用到了先扬后抑的手法,李生开始从小狗那里得到了些许安慰却很快被小狗抛弃,最终仍是孤独一人。
E.李生的手机打不出去,充分说明在浓雾锁城之时,所有的人也像他一样,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回到亲人身边却又回不去。
六、(15分)
20.充分展开想象,将“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描绘成一幅秋景图。(15分)
要求:
(1)结合诗句意境,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2)结构相对完整,层次分明,语言连贯、得体。
(3)不少于200字。
七、(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有人说: 如果你一直向上看,你就觉得自己在下面;
也有人说:如果你一直向下看,你就觉得自己在上面。
对上述说法,你有何感悟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必须写议论文。(2)不少于700字。
(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www.170xue.com语文试题答案
1. B.(A.bì/bài,fù/fù,fǔ/pú,gù/gào/;B. zhēng /zhèng,tuò/tà,dòng/tòng,ruò/nuò;
C. pàng/pán lěi/lěi gòng/gòng zhēn/yān;D.nǎn/nǎn, zài /zài,qiè/qiè,jū/jǔ)
2. A (B项应为“一炷香”;C项应为“再接再厉”;D项应为“和事老”。)
3.D(A. 狡兔三窟:喻藏身处多,便于避祸。B.人满为患:因人多造成的困难,强调人多的坏处。犯“贬词褒用”的错误。 C.空谷足音:指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到的音信、言论或来访。犯“语意重复”的错误)
4.C (A“很无奈”后逗号改为冒号B “3G手机到底贵不贵”后应该用问号。 D歌曲名用书名号)
5.B(A语序不当,应为“安装、维修”。 C句式杂糅,删去“据”; D项,中途易辙,造成句子成分残缺,应该将“在”提到句首。)
6、D (他们希望用新式婚礼)
7.B(创意是整个计划、整个行动中最原始、最基本、最关键、最具有决定性的想法和主意,而非“整个行动计划”)
8.A(B项中的“硬指标”“软指标”是相对而言,并非是说“必须完成”“可急可缓”。C项应将“文化创意产业只追求经济的增长”和“文化创意事业只追求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中的“只”改为“注重”。D项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事业都兼具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属性)
9.B(应将“就会变成资本的伪装和对消费者的欺骗”中的“就会”改为“极有可能”)
10.B(及:到, 至)11.C(用,拿)
12.B(目的是论证“多用边兵”的观点)
13. 13. (1) 国家防御边塞,经常用边土上的士兵,大概是有原因的。因为他们熟习战斗的技巧要领而且不害怕不懦弱啊。(备、多、以3分,句意1分)
(2) 听到外敌入侵,有的父母妻儿都来帮助安置战马整理弓箭(互文句),甚至还有不待披戴甲胄就上阵迎敌的。(或、互文句、俟3分,句意1分)
(3)因此由(通过)一个老妇人的英勇事迹,总体记录(或“反映”)边境战事,送给在位当权的人。(因、 录 、贻3分,句意1分)
14.(1)“窥”字运用拟人手法(2分),反客为主,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想一睹其真容,生动地突出了小园景物的美丽动人,富有魅力(2分)。
(2)幽竹、寒花(菊花)寓含高风亮节之意,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的象征幽竹亭亭静立,秋菊凌霜傲放,如霜新月辉映,烘托出一个品行高洁具有高风亮节的诗人形象。(4分。点出诗人形象得2分,能结合“幽竹”、“寒花”、“新月”、“新霜”等景物分析得2分)
15. ①瑞脑销金兽,玉枕纱厨 ②挟飞仙以遨游,托遗响于悲风
③丛菊两开他日泪,寒衣处处催刀尺 ④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⑤一夜飞度镜湖月,送我至剡溪
16.(5分)【答案示例】①交代了故事产生的背景和原因。②烘托了人物紧张、慌乱的心理。③象征着人在城市里的迷失。④是雾让李生强烈地感受到与亲人的阻隔。⑤线索作用,串联故事情节,设置人物活动背景。(答出一点1分,两点2分,三点4分,四点以上5分)(意近即可,酌情给分。)
www.170xue.com17.(6分)【答案示例】标题“孤城”,一语双关。①表面上指一座被大雾封锁,交通中断(出城的道路被封锁)的城市。(2分)②暗指主人公自己就是一座孤城:处境上,作为外来的农村人孤独地在城市里打拼;心理上,在这个城市,与亲人隔绝,没有朋友,没有可以交流的对象,内心倍感孤独。(4分)(意近即可,酌情给分。)
18.(6分)【答案示例】李生在回乡与返城之间的心理是矛盾的。①当大雾阻隔了城市和乡村的交通时,这种阻隔使李生产生了恐惧,害怕家乡和亲人与自己的隔绝,害怕失去故土和亲人,所以拼命想出城回家乡。②当李生在一个谋生的城市,在无人为伴,无人可以交流,感到孤独时,就格外地想念家乡,想念亲人,所以想回乡。③李生还要在城里工作,城里有他的理想、事业的追求。④李生认为,只要能时常回家乡看看,知道家乡的亲人平安健康,这就够了。⑤现实中,许多人常常不得不像李生一样为了自己追求的理想、学业或事业而离开家乡和亲人,坚持着孤独地在城市里打拼。乡村温情与事业追求,亲友情感与城市孤独,由此产生了复杂而现实的矛盾心理。(意近即可,酌情给分。)
19.(4分)B、E(B项错在李生不是“准备回家”而被雾“吓慌了”,因雾而想回家;E项中“所有的人也像他一样,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回到亲人身边却又回不去”文无根据。)
20.(15分)按照题目要求和高考要求给分。少一种修辞扣3分。
21.大作文(50分):【写作指导】含义解读:
表层含义: “向上看”即仰视或抬头,“向下看”即俯视或低头;“在下面”即位置在下面,“在上面”即位置在上面。
深层含义:“向上看”可以理解为“目标远大”“积极的人生态度”,“在下面”可以理解为“看到不足和差距”,从而有一种向上的动力。
“向上看”也可以理解为“目标不切实际”“好高骛远”。“在下面”可以理解为“很渺小”,从而失去生活的信心。
深层含义:“向下看”可以理解为“关注那些生活艰难却不失信心和勇气的人们”,“在上面”可以理解为“自己还是幸福的”,从而获得信心和勇气。
“向下看”可以理解为“只看到那些不如自己的人”,“在上面”也可以理解为“自负、高高在上”,从而止步不前。
其次选择角度,鲜明立意。
可以选择第一句立意,可以选择第二句立意,也可以二者兼之立意,最后,要注意文题有写议论文的明确要求。
参考译文:
唐河店离南边的常山郡有七里远,以河名为店名。平时辽国的兵士到店里吃饭休息,(人们)不把这看做怪事。自从战争爆发以来,(这里的人)才防范敌兵,但是(辽兵们)并不害怕。端拱年中,有个老妇人留在店里。正赶上有一个辽兵来了,他把马系在门前,拿差弓箭坐着大声叫老妇人帮他打水。老妇人拿着井绳 和水罐去井边,刚把井绳放下去又停住了
因为辽话称虏为“王”,她就对辽兵说:“井绳短打不到水,我年纪老力气又不够,请王自己打水吧。”辽兵就拿着井绳系弓尾上,低下身子到井边打水。老妇人于是从后面把辽兵推入井中,骑上辽兵的马跑到郡城报告官府。马的身上铠甲都具备了,马鞍后面还悬着一个猪头。常山郡的吏民都称赞她勇敢。噫,国家防 御边塞,经常用边土上的士兵,大概是有原因的:因为他们熟习战斗的技巧要领而且不害怕不懦弱啊。一个老妇人尚且能这样,那些边土的士兵就更不难想象了。近年来对边土要塞那些勇猛的骑兵,在上谷称为“静塞”,在雄州称为”骁捷”,在常山称谓“厅子”。这些都是熟习战争战斗的方法而且不害怕不懦弱的人。听到外 敌入侵,有的父母妻儿都来帮助安置战马整理弓箭(互文句),甚至还有不待披戴甲胄就上阵迎敌的。近年来北方胡人来侵袭,很久都打不过上谷,就是因为静塞士兵的勇猛啊。只是恰逢戍边的将领把静塞的士兵都调配到自己的军营来保护自己,所以上谷没有守住。
,江西吉安二中高三3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相关分类
高考备考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