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22:52:45 浏览次数:732次 栏目:高考备考
(1)请简要概括宣化古城的历史文化特点。(3分)
(2)请为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15字)(2分)
19.请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填入文中横线处。(只填序号)(4分)
几年前,一家青年报曾做过一个调查,发现许多青年至今仍把路遥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列在对自己人生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名单中。也许,它再一次证明了一个道理:真正的敬意起自默默的阅读, 。 , ; , , 。
①却发现是一次聚会
②读者们最终总是会走向自己想去的地方的
③他们本以为是独立来的
④大家不约而同地表达着欣喜和感激之情
⑤从各自的人生小路上走向自己真正喜爱的作家
⑥他们穿过时代的嘈杂
答:
20.徽标设计贵在富有创意,用简单的图形寄寓深刻的含义。下图是“中华老字号”徽标,请从构图角度简要说明其寓意。(60字以内)(6分)
答:
五、(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船舶航行中有一种岸壁效应。船在靠近一侧岸壁航行时,船首由于受到岸壁的反射作用会产生指向河心的岸推力,而船尾由于过水断面变小则会产生指向岸壁一侧的岸吸力。这两种力会使船航行时船体极不稳定,容易打转倾覆。
对船而言,岸边原本是最安全的停靠点,然而船如果一味靠岸航行,结果却最不安全。生活中也常常有这样的岸壁效应,“岸壁”在给人们提供保护的同时,也会影响人们更好地前行。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3分)A(“普遍模糊”扩大了范围,原文信息是“恐怕还真有不少人回答不出来”。)
2.(3分)C(A.“在……的基础上”与“提出……论题”二句顺序颠倒;B.“复兴内涵”,应该是“文化内涵”;D.“阐明民族文化复兴的意义”,应该是“阐明在继承基础上创新的意义”。)
3.(3分)D(A.条件表述不充分,按文意文化复兴有“有文化”和没有“已经中断或早已消逝”两条件;B.错在“三个层面”,按文意我们民族的文化复兴应指精神层面;C.错在“我们的文化复兴选择哪段哪派皆可”,按文意我们的文化复兴不能局限于哪一段、哪一派。)
4.(3分)A(阴:秘密。)
5.(3分)D(两个“也”都是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A.都是连词,前一个表转折,后一个表修饰; B.都是介词,前一个译为“对”;后一个译为“到”;C.前一个是介词,译为“凭借”,后一个是连词,译为“因为”。)
6.(3分)C(范睢不是“为抬高自己身价”,而是试探秦王是否真心,以免多言招致祸患。)
7.(10分)
(1)(5分)秦王隐约听到他的话,便屏退身边侍从,跪着请求说:“先生用什么指教我?”(“微”“屏”“跽”“何以”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5分)诸侯看到齐国征战疲劳困乏,便起兵攻打齐国,大败齐军,使齐国近于灭亡,就是因为齐国攻打楚国却使韩、魏两国得益。(“罢敝”“破”“几”“肥”各1分,语句通顺1分)
8.(4分)①点明全诗主旨,②领起二、三、四联写景抒情。(每点2分)
9.(4分)①借景抒情。借芜城登高远眺所见的凄迷秋景,抒发归乡之情、羁旅之愁。②远近结合。京口寒烟暮鸦、历阳秋雁是远景,清江木落、浦口风大是近景。③视听结合。寒烟、暮鸦、秋雁是视觉描写,木落、风多是听觉描写。④虚实结合。寒烟、暮鸦、秋雁、木落、风多是实写,“长疑雨”“欲上潮”是虚写。(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10.(6分)(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2)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3)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11.(6分)①向往教科书之外的动态世界;②渴望进入自己挚爱的手足同胞的生活;③希望用繁复不尽的人间异彩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每点2分)
12.(6分)①表现垃圾化为泥土过程的艰辛与庄严;②为下文抒发痛苦磨练促进心灵发育的感悟作铺垫;③用垃圾变泥土来类比下文人生磨练,增强文章形象性和说服力。(每点2分)
13.(4分)①运用了比拟(或比喻)的修辞手法。②作者将欲望活化为“张牙舞爪”抖动着“触须”的生灵,与“我”面对面争辩;将欲望比作“固执的恋人”,“纠缠着你、苦恼着你,却还让你感觉到生命的丰硕和甜美”等。③这样写使抽象的欲望变得形象可感,同时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欲望既苦恼又感激的心情。(修辞手法1分,举例1分,效果2分)
14.(8分)
(1)不同意。首先,作者在第⑤段中对欲望消除心灵庸俗贫乏表达了感激心情。其次,作者在第⑥、⑦段中对欲望的描写采用了赞美的笔调。再次,作者在第⑦段中对欲望在静坐中复活表达了“喜乐”的感情。最后,作者在第⑧段中表达了对世人多会曲径通幽地憧憬欲望的认识。所以,本文主旨不是咏叹事业、理想的失落,而是呼唤人们回归心灵世界。(4分,答一点1分,答“同意”原则上不得分)
(2)启迪:人的内心宝藏非常丰富,不能只知向心外的世界去挖掘,而荒置自己的心灵,那就错过了繁复不尽的人间异彩!(4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5.(3分)D(A.遨翔——翱翔;B.邻界点——临界点;C.流光异彩——流光溢彩。)
16.(3分)B(A.“以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目的是使下文所说的情况不至于发生。改为“以”或“从而”。C.“身体力行”的意思是亲身体验、努力实行。此成语只能形容人的行为,不能用来形容“铜陵市”。D.“夙兴夜寐”指早起晚睡,形容勤劳。不能修饰“难题”。)
17.(3分)C(A.重复累赘,“大致”与“左右”意义交叉、重复;B.成分残缺,“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前缺少必要主语“报告”;D.不合逻辑,“渔民生产、海上搜救和各种海上活动”种属概念并列不当,“和”当改为“等”。)
18.(5分)
(1)历史悠久,战略地位重要,人文积淀深厚。(3分)
(2)示例一:宣化古城北城墙修复工程近期开工
示例二:宣化古城将恢复“京师锁钥”风貌(2分)
19.(4分)②⑥⑤③①④ (序号排列错一处即不得分)
20.(6分)①徽标图案由“字”“号”二字组成;②印章造型、篆刻手法表现老字号历史悠久;③上下贯通体现老字号的发展前景无限。(每点2分,超过60字,酌情扣分)
21.(60分)参照2012年高考安徽卷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立意]
(一)从“岸壁”的角度看,可以有如下立意:
(1)安逸优越的生活环境易滋生惰性,从而使人庸碌无为;
(2)优势有时可能成为绊脚石;⑶没有完美之物、完美之人,正如没有完美的“岸壁”。
(二)从“船”的角度看,可以有如下立意:
(1)要敢于搏击风雨,在历练中走向优秀;
(2)人若一味依赖安逸优越的生活环境(家庭环境),就常会产生惰性而庸碌无为。
(三)从船和岸壁的关系角度看,可以有如下立意:
(1)安逸优越的环境可以成就人生,也可以毁灭人生;
(2)人生搏击可以有凭借,但不可把凭借当作依靠;(3)生活的境遇无所谓顺逆,关键是如何利用。
考生若注重材料整体,从“船和岸壁”关系的角度综合立意最好。
[附录]文言文参考译文:
起初,魏国人范睢随从中大夫须贾出使到齐国,齐襄王听说他善辩的口才,私下赠给他钱财。须贾以为范睢把魏国的秘密告诉了齐国,回国后便向魏国相国魏齐告发。魏齐发怒,下令鞭打范睢,折断了范睢的肋骨。范睢只好装死,被人用竹席卷着放到厕所里。范睢对看守说:“你放出我,我必有重谢。”看守请示扔掉席中死人,魏齐醉答:“可以。”范睢得以逃出。事后魏齐后悔,又叫人去寻找范睢。魏国人郑安平安排范睢逃亡藏匿起来,改换姓名叫张禄。
秦国谒者王稽出使到魏国,范睢深夜求见王稽。王稽秘密带他上车和他一起回国,推荐给秦王。秦王在离宫召见范睢。范睢装作不知道宫中长巷而走进其中。秦王前来,宦官怒声驱赶范睢说:“大王来了!”范睢故意胡说道:“秦国哪里有大王,秦国只有太后和穰侯而已!”秦王隐约听到他的话,便屏退身边侍从,跪着请求说:“先生用什么指教我?”范睢只说:“哦哦!”如此三次。秦王又说:“先生到底不愿指教我吗?”范睢说:“不敢这样!我是一个流亡在外的人,和大王没有什么交往,而想向您陈述的又都是匡辅君主的事,我想效愚忠却还不知大王的内心,这就是大王三次下问我都不敢回答的原因。我知道今天在您面前说出,明天就有处死的危险,但我还是不敢回避。况且死是人人必定无法免除的,如果我的死能对秦国有所裨益,这就是我最大的愿望了。只怕我被处死之后,天下的贤士都闭口不言,裹足不前,没有谁肯投向秦国了。”秦王跪着说:“先生,这是什么话啊!今天我能见到先生,这是因为上天认为我糊涂,先生却能保全秦国的宗庙。无论事情大小,上到太后,下到大臣,希望您都一一对我指教,不要怀疑我了!”范睢下拜,秦王也回拜。范睢说:“凭着秦国的强大,士卒的勇猛,来对付诸侯,就好比让韩卢那样的猛犬去追击跛脚兔子。而秦国却闭守关中十五年,不敢窥视派兵出击崤山以东,这是穰侯替秦国谋划不忠心,大王您的策略也有所失误。”秦王跪着说:“我想知道策略错在何处!”但有不少身边侍从在偷听,范睢不敢提及内政,便先说到外事,来观察秦王的举动。他于是进言说:“穰侯越过韩国、魏国去进攻齐国的刚、寿两地,不是好计策。齐王向南进攻楚国,开辟千里土地,而最后齐国连一尺一寸领土也未能得到,难道是他不想要地吗?实在是因为地理形势无法占有。诸侯看到齐国征战疲劳困乏,便起兵攻打齐国,大败齐军,使齐国近于灭亡,就是因为齐国攻打楚国却使韩、魏两国得益。现在大王不如采取远交而近攻的方针,得一寸地就是您大王的一寸,得一尺地就是您大王的一尺。魏国、韩国,位于中原,是天下的中枢。大王如果想称霸,必须接近中原之地控制天下枢纽,来威逼楚国、赵国,楚国强就收附赵国,赵国强则收附楚国,楚国、赵国都归附您,齐国必定害怕。齐国再归附,韩国、魏国就可顺势虏伏。”秦王说:“好。”于是以范睢为客卿。
,安徽安庆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及答案相关分类
高考备考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