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22:53:02 浏览次数:849次 栏目:高考备考
2010学年奉贤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
一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悟感一生命精美的标志
①我们无数次地赞美生命。我们去游泳,发现水居然不会浸入我们的耳道:我们去爬山,发现我们会有一种旷达的情怀去同空灵的山色水光融为一体:热了,排汗足以降温;累了,睡眠可以克服疲劳。生命使我们的身心如此协调一致,我们处处感受到通常的生命本能。
②此外,我们还看到了人的更高级的本能,这就是包括思维和学习的精神活动的本能。它表现为语言的或者是知识的敏感,或者说悟感,.是使我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内部机制。
③人的生命自然的神奇,加上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促使我们更聚焦于审视生命自身的性质,更深入地揭示教育与人的生命之间的关系,并回答在教育过程中儿童的生命自身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了作用,这就促使我们追问感悟或思想的产生机制——悟感。
④我们把儿童的数感,以及美感、道德感、乐感等统称为悟感。悟感是一种“思维的感觉一,而不是一种“知觉的感觉”,它没有具体的意识内容,却是一种前意识现象,会产生意识倾向或意识内容。悟感同感悟或思想不同,后者(. )有意识倾向,( )有意识内容。尽管某些感悟或思想不能完全地用可传达的语言叙述出来,但它可以用悟感引感悟的方式进行交流或传输,例如,借助隐喻、事例等,人们可以意会而不需言传,从而交流感悟或思想。然而悟感的主要功能不在于传输,而在于它提供了产生感悟的基础,或者说,感悟或思想是悟感被激活的产物。这种关系,类似于情感和感情的关系,情感触生感情,而悟感产生感悟和思想。
⑤悟感和感悟(或思想)形成的物质基础是有区别的,前者更带“贴身性”。这里可借用奥修把头脑和心灵相区别的说法,他说:“我想要你将每一样东西都放在它正确的位置:如果头脑和心之间有任何冲突,必须先听心的。如果爱和逻辑之间有任何冲突,那么应该由爱来决定,而不应该由逻辑来决定。”沿着这样的判断,人的感悟或思想发生在头脑里,悟感却发生在心灵或“身体”里。由于悟感的存在,人的先天或内在的因素和后天或外部的刺激因素连接起来了,于是形成了感悟或思想。
⑨在汉字里,脑和心似乎有紧密的联系。脑似乎是肉体的,而心却主思考。这表现在所有思考的和情感的字都有心字。“心之官则思”,我们开始认为这只是我国古代对人体解剖知识的欠缺所带来的不准确的表达,应该是“脑之官则思”吧!可以说,奥修的脑子和心灵区别论——脑子主要是司算计,而心灵司情感,其实只是暗合了中国的古老思想。汉字是如此漫长而大量地筛选碰撞的结果,它表情达意的深刻性,我们不能低估,这里,它再一次表现了神奇的一面。其实,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知道,这种微妙的区别早就存在于我们的思想感情之中。比如,一位朋友在下雨天跑了老远来看望你,这时你要说的是“噢,你真有心”,你决不会说“噢,你真有脑”。前者肯定人的爱心,而后者给人一种算计着利益的感觉。这种微妙,发自我们的悟感。
⑦实践和研究表明,悟感现象在人的精神生活中大量存在,而且起着我们过去难以注意但却极为重要的作用。悟感是我们解决问题、有所创造的核心因素;悟感是生命的底蕴,并在人的活动中发展,而不是靠教:悟感的培养是今天教育改革中十分值得注意的新领域,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对它的研究,将为教育走向以学生为本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摘自郭思乐著《教育激扬生命—一再论教育走向生本》)
1.第⑤段中“贴身”在文中的含义是指。(2分)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学习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结果就叫悟感。
B.悟感会让你不假思索地说“噢,你真有心”,而不会说“噢,你真有脑”。
C.我们根据树桩年轮的疏密粗细判断出南北方向,这是一种悟感。
D.人的感悟或思想发生在大脑,而悟感发生在心脏。
3,第①段在本文中的作用是 (2分)
4.联系上下文.为第④段画线句选项填空,简述理由。(3分)
(1)不仅而且 (2)或者 或者
5.最后一段作者认为悟感不靠教,又认为悟感是可以培养的。这是否矛盾呢,为什么?(3分)
6.除文中所谈的,请你再列举一种悟感现象,并分析它属于悟感的理由。 (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帕斯卡尔的芦苇地
(1)在所有的植物中,我最喜欢的是芦苇。不是独立存在的芦苇,而是由芦苇组成的那一片风光。我曾想,如果有一片芦苇地,我也许会放弃了写作,把生命匍匐在其中。
(2)我之所以喜欢芦苇,是源于年轻对喜欢过帕斯卡尔《思想录》的一句话: 。在帕斯卡尔看来:“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帕斯卡尔用一串串精神的记录证明,他是一根最有尊严的苇草。我常常想着帕斯卡尔说出这番话的表情。幻觉里,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片芦苇,它生长在临水的河边。茎杆中空,叶子翠绿,在风里歌唱。并开出美丽的芦花,帕斯卡尔在其中行走……帕斯卡尔的芦苇地,那是属于他的精神家园,由他开垦、播种、耕耘,并最终收获的芦苇地。那是人们用肉眼无法触及的芦苇地。他可以放心的、尽情的、赤裸地在其中想象,呐喊。
(3)在一个雨后有阳光的秋日,朋友约我去钓鱼。他引领着我向沣河的上游奔去,在一片挖过沙的河滩,我见到了一片面积很小的芦苇,但足以令我喜出望外。我举着钓竿只有几分钟,就放弃了,先是坐着,后来就躺在那片芦苇中了。我感谢这个多雨的秋天,给了北方这片土地一片芦苇,让我有了一个驰骋思想的空间。
(4)秋天的芦苇一片苍茫。灰白的芦花开始到处飘荡,翩翩若雪。握住一片芦花时,自然,我想到了帕斯卡尔,他说:“人显然是为了思想而生的”。他的思想中没有规范的体系和严谨的学说,他是个任思绪流淌而不做聚集和汇总的人,宛若一片自由的芦花。他的毫无拘束的思想火花奔放不羁,直抵生命的最深层次。
(5)躺累了,我便起身站在一个高处,对这片芦苇进行俯视。视野里的芦苇,虽然很小,但是比起任何旷野的景致都要壮观。成熟的芦苇如满头华发的老人,脱去轻飘,归于凝重,静谧中有一种庄严和安详。我想芦苇如果有眼睛,也一定是充满阳光般的睿智,那是超越了一切悲喜苦痛的旷达。
,2017年1月奉贤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相关分类
高考备考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