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高中学习高二学习高二语文高二文言文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12-20 22:52:45  浏览次数:984次  栏目:高二文言文

标签:高二文言文大全,高二学习方法,http://www.170xue.com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http://www.170xue.com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五、宾语前置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边。在文言文里,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1.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 “否”、 “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种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②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屈原《离骚》)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司马迁《鸿门宴》)

  ②沛公安在?(司马迁《鸿门宴》)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并不多见。如:

  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③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如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就是这种格式。

  2.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放在介词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如:

  ①王问:“何以知之?”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

  ①余是以记之。

  ②一言以蔽之。(成语)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如: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司马迁《鸿门宴》)

  六、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了这种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定语后置”。

  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如: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②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如: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用“者”煞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如: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七、介词结构后置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翻译的时候,就把它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状语后置”。如: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介词结构“以……”有时放在谓语后作后置状语。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如:

  ①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获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上一页  [1] [2]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a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