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22:59:40 浏览次数:864次 栏目:初二阅读
《我的母亲》全析
文段分析 语言品味
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小时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所以家乡老辈都说我“像个先生样子”,遂叫我做“穈先生”。这个绰号叫出去之后,人都知道三先生的小儿子叫做穈先生了,既有“先生”之名,我不能不装出点“先生”样子,更不能跟着顽童们“野”了。有一天,我在我家八字门口和一班孩子“掷铜钱”,一位老辈走过,见了我,笑道:“穈先生也掷铜钱吗?”我听了羞愧得面红耳热,觉得大失了“先生”的身份!
⑴“穈先生”的性格特点是怎样形成的?
⑵老辈的调侃的话对“我”的性格的形成有什么作用?
段析:写作者自己的身体和性格特点。
前两句交代了作者自己性格的主要成因自身的原因和母亲的原因,正是这样才养成了“我总是文绉绉的”的性格。
“野蛮”并无贬义,“野蛮的孩子”主要指那些身体强健、敢于淘气、能在游戏中冒险的孩子 。
“掷铜钱”一事很好地表现了孩童在受到大人调侃时的心理反应。
大人们鼓励我装先生样子,我也没有嬉戏的能力和习惯,又因为我确是喜欢看书,所以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过儿童游戏的生活。每年秋天,我的庶祖母同我到田里去“监割”(顶好的田,水旱无忧,收成最好,佃户每约田主来监割,打下谷子,两家平分),我总是坐在小树下看小说。十一二岁时,我稍活泼一点,居然和一群同学组织了一个戏剧班,做了一些木刀竹枪,借得了几副假胡须,就在村口田里做戏。我做的往往是诸葛亮、刘备一类的文角儿;只有一次我做史文恭,被花荣一箭从椅子上射倒下去,这算是我最活泼的玩艺儿了。
⑶“我稍活泼一点,居然和一群同学组织了一个戏剧班”,“居然”一词有何表达作用?
⑷作者回忆童年的游戏有何作用?
段析:写作者自己爱学习的性格和儿时最活泼的游戏。突出表现了对儿童游戏的怀念和对缺少儿童游戏生活的惋惜。
“装”字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无奈。
并非“没有嬉戏的能力”,只可惜太多的天性受到了压抑。
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但别的方面都没有发展的机会。有一次我们村里“当朋”(八都凡五村,称为“五朋”,每年一村轮着做太子会,名为“当朋”),筹备太子会,有人提议要派我加入前村的昆腔队学习吹笙或吹笛。族里长辈反对,说我年纪太小,不能跟着太子会走遍五朋。于是我失掉了这学习音乐的惟一机会。三十年来,我不曾拿过乐器,也全不懂音乐;究竟我有没有一点学音乐的天资,我至今还不知道。至于学图画,更是不可能的事。我常常用竹纸蒙在小说书的石印绘像上,摹画书上的英雄美人。有一天,被先生看见了,挨了一顿大骂,抽屉里的图画都被搜出撕毁了。于是我又失掉了学做画家的机会。
⑸“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是什么句式?有什么表达作用?
⑹作者为什么要追述当年失掉学音乐和绘画的机会?
段析:写作者失掉了两次发展的机会。
两次机会的失掉:在族长的反对下失掉了学音乐的机会;在“大骂”“撕毁”的遭遇中失掉了学做画家的机会。语言中流露出明显的叹惋之情。
www.170xue.com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⑺课文前四自然段只有一句提到母亲,而其它内容似乎与文题无关,作者这样安排结构的用意何在?
段析:过渡段,承上启下。
这两句话在全文中既起过渡的作用,又有点明题目的作用,“究竟”是“到底、毕竟”的意思。在这里强调了母亲对作者在品行方面的教育让作者感到弥足珍贵。作者将这点铭记在心,母亲既是“恩师”又是“慈母”,“恩”与“慈”饱含着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热爱之情。 第一部分:写作者自己童年的身体、性格特征,同时也表达了对童年往事的追念和惋惜之情。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⑻第一个画线句子中的“每天”能否去掉?为什么?
⑼第二个画线句子处的括号有什么作用?
⑽作者为什么要追忆小时候上学的情景?
⑾第三个画线句子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⑿“但她从来不在……打我一下”句中的“从来”有什么表达作用?这句表明了什么?
⒀后一段在内容与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段析:母亲用她独特的方法来教育作者。
母亲对作者的教导、督促非常严格。
作者能经常第一个到校完全是仰仗母亲多年严格教导有方。
画线句表明母亲对作者的要求胜过父亲。
母亲处罚孩子,惟一的目的就是对孩子有所惩戒,使孩子有所反省。她压抑了太多的东西在心底。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⒁“娘(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当母亲听到“我”这句话时,为什么“气得坐着发抖”?
⒂在这一段的叙写中,母亲先是“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后又为了医“我”的病而“用舌头舔我的病眼”。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意在表明什么?
段析:用具体的事例来体现母亲对我“教之严”“爱之慈”。作者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母亲对作者爱之弥深。
www.170xue.com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家中经济本不宽裕,全靠二哥在上海经营调度。大哥从小就是败子,吸鸦片烟,赌博,钱到手就光,光了就回家打主意,见了香炉就拿出去卖,捞着锡茶壶就拿出去押。我母亲几次邀了本家长辈来,给他定下每月用费的数目。但他总不够用,到处都欠下烟债赌债。每年除夕我家中总有一大群讨债的,每人一盏灯笼,坐在大厅上不肯去。大哥早已避出去了。大厅的两排椅子上满满的都是灯笼和债主。我母亲走进走出,料理年夜饭、谢灶神、压岁钱等事,只当做不曾看见这一群人。到了近半夜,快要“封门”了。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央一位邻舍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做好做歹的,这一群讨债的才一个一个提着灯笼走出去。一会儿,大哥敲门回来了。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
,胡适·我的母亲全文解析tag: 我的母亲 初二阅读,八年级阅读答案大全,初中学习 - 初二学习 - 初二语文 - 初二阅读
相关分类
初二阅读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