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初中学习初二学习初二语文初二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练习题(八)

唐雎不辱使命练习题(八)

12-20 22:51:02  浏览次数:998次  栏目:初二文言文

标签:八年级文言文大全,http://www.170xue.com 唐雎不辱使命练习题(八),http://www.170xue.com

  唐雎不辱使命练习题及答案(八)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唐(  )   2,韩(  )   3,免冠徒(  )  4, 以头地(  )  

  5, 彗星月(  )   6,天下缟素(  )  7, 寡人矣(  )

  二、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故不错意也_____通_______意思________   2.仓鹰击于殿上______通_____意思________

  三、《唐雎不辱使命》选自         ,它是         末年         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         体史书。辱的意思是:                   

  四、阅读分析。

  (一)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  )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  )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  )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 (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  )五百里哉 ”

  1.解释文中加线的词。

  2.段中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段中表现秦王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唐雎维护领土立场坚定,其“不易地”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秦王怫然(  )怒,谓唐雎曰:“公(  )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  )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  )地尔。”唐雎曰:“此庸夫(  )之怒也,非士(  )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要离之刺庆忌也,.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  )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  )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这段文字出自______________,本文主要歌颂了_______(人物)的凛然正气。

  2.空缺处应填的语句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文中加线的词语。

  4.在唐雎看来,真正的“士”是像_____________一类的人。

  5.秦王的性格特点是唐雎的性格特点为                              

  6.文段中唐雎同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秦王以“天子之怒”威胁,唐雎以“”来应对;秦王说“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则言”“,矛盾冲突,富有戏剧效果。

  7.唐雎说”与臣而将四矣“”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暗示了他,也照应下文,说明他言必信,行必果。

  8.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①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②与臣而将四矣。

  9.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睢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睢是个怎样的人?

  答:                                          

  10.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11、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12、从选文中找出表明秦王说话时的语气、态度变化的语句?这说明秦王有什么样的性格?

  13、选文最后一段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原因是什么?对表现唐雎有何作用?

  14、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

  15、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出几例。

,唐雎不辱使命练习题(八)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a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