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高中学习高一学习高一语文高一作文作文高分指导:记叙文写作及训练

作文高分指导:记叙文写作及训练

12-20 22:59:14  浏览次数:259次  栏目:高一作文

标签:高一作文大全,http://www.170xue.com 作文高分指导:记叙文写作及训练,http://www.170xue.com

  再比如以“挫折”为话题写的一篇题为《感谢“挫折”》的文章,开头是这样的:“未经历坎坷泥泞的艰难,哪能知道阳光大道的可贵;未经历风雪交加的黑夜,哪能体会风和日丽的可爱;未经历挫折和磨难的考验,怎能体会到胜利和成功的喜悦。挫折,想说恨你不容易……”议论抒情相结合,并开篇点题。

  下面再举一些高考满分作文的绝妙开头:

  ①翻开灿若银河的唐诗宋词,数不胜数的当算离别诗了,王勃壮怀高歌: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柳永则声情哀怨: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江淹却千帆过尽一言蔽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还有人捶胸顿足:扬鞭哪忍匆匆!当今又有汪国真低吟:人生一瞬百年,哪堪去去还还。无论耳在何处,只祈如水如船。又来了席慕蓉温柔的警语:如果离别能够勾起我们因聚在一起而引起的疏忽的细节,离别真的不好吗?如此种种情思,真是美不胜收。涵咏不同时代不同人生的感悟,会让你有意外的收获。(《万象人生坚守自我》)

  ②美是什么?我知道,美是地平线上升起的第一道曙光,美是秋天里比火更炽热的枫叶,美是黄昏的沙滩上疾行的丹顶鹤,美是大草原上驰骋的梅花鹿……鲍姆嘉通同意我的说法,并补充道:“美是感性认识,研究美学即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可康德却愤怒地瞪着我说:“片面,美是人类纯形式的主观感受,与事物本身毫无关系。我劝你还是看一看我的《判断力批评》。”我很虚心,认真仔细地研究了他的关于情感的美学著作。我正在为我的玄虚而洋洋自得时,黑格尔却泼给我一盆冷水:“不对,美应该是人类本质的外化”。接着,他就洋洋自得地谈起了他的美学理论。正当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时候,马克思在我旁边耳语道:“别听他的,他乾坤颠倒,是非不分,你千万别掉进唯心主义的泥坑里。美其实应该是人类本质与自由形式的统一。”美究竟是什么?我决定离开莫衷一是的欧洲,去一趟东方文明的古国,寻找美的答案。(《美是什么》)

  ③当广袤的天宇被染成漆黑的底色,新月初升无垠的天幕上缀满星星时,依栏凭吊的我总禁不住思绪满怀,我遥问天际的月亮:寂寞是什么?曾几何时,有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许,寂寞便是皓月当空,好风如水,万籁俱寂时形影相吊的那种感觉吧!曾几何时,有李后主感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也许,寂寞正是深宫大院,国愁家愁人也愁的情丝纠缠吧!曾几何时,有陈子昂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许,寂寞就是芳草依旧,天涯依旧,物是人非的空虚心境吧!于是,我问月亮,广寒宫的嫦娥告诉我,寂寞是“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辰”的“碧海青天夜夜心”。寂寞到底是什么?我无法回答。(《寂寞的意韵》)

  二、记叙文写作技法

  在写作上,有很多的技法技巧,这些技法的运用,使不少文章多姿多彩,形象生动,这里想结合一些例子对常见的几种写作技法作简要介绍。

  1、写意。

  原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与“工笔”对称。一般通过简练的笔墨,写出物象的形神,来表达出作者的意境。写作中指不求细密地描述对象,而仅用简练的文字勾勒出对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胸臆。如鲁迅在《一件小事》一文中写人力车夫,并没有对这个人物形象作详尽的描绘,而只是通过一个典型的举动,粗线条地勾勒出“他满身灰尘的后背,刹时高大了”的形神,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

  2、工笔。

  原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笔工整,注重细部的描绘,工描细雕,力求纤细尽露。写作上指对描写对象的某一局部作细腻的描绘,以凸现特征,加深印象。如鲁迅的《药》中,“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灯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走了”,这是一个典型的工笔描写。作者对康大叔的一连串动作作了相当细腻的、富有特征的刻划,充分显示了康大叔这个刽子手的贪婪、残暴和凶狠。

  3、白描。

  原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画,不加彩色渲染。鲁迅认为白描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南腔北调集》),“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且介亭杂文集》)。其实在写作中,白描就是轻勾淡墨,抓住描写对象最本质的特征,进行艺术的刻画。王熙凤饭后“在门前站着,蹬着门槛子,拿耳挖子剔牙,看着十来个小厮们挪花盆儿”(《红楼梦》),这幅荣府日常生活画面的线条是多么简洁。如果画家把它描摹到画幅上,也只需要几根线条,而这里的每根线条都能塑形,塑造出这位少奶奶的通身气派,又能传神,传达出这位浑身散发着恶气的荣府管家婆的精神。

  4、渲染。

  原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写作上则是通过对环境、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突出形象,表现中心。如鲁迅的《药》中“微风早已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越颤越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这段环境描写,就渲染了一种凄凉和忧郁的气氛,更增强了不是年轻人为年老的死者祭奠,而是白发老人为年轻的死者上坟的悲哀。

  5、烘托。

  原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在写作中,指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渲染,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如汉乐府《陌上桑》中的“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即是用夸张俏皮的陪衬烘托手法,从侧面表现少女罗敷的美貌。

  6、铺垫。

  铺垫是在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或高潮到来之前,所作的环境、情感、气势等的描写,借以造成“呼之欲出”、“先声夺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拔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即是为琵琶女的出场和绝妙的弹技所作的铺垫。

  7、反衬。

  反衬指为了说明某种情或景,不是直接的从正面加以描绘,而是从反面加以衬托,从而突出此情此景。古人有诗云:“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天山景物记》中说:“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在岩石上漫流的水的声音,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静。”《故都的秋》中,为了写静,而写到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同样能给人幽静的感觉。

  8、伏笔。

  伏笔是文章里前段为后段埋伏的线索。在文章后面揭示某种结局或结果时,往往在前面已经有所暗示,这样既使文章结构紧凑,又使文章内容耐人寻味。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结尾虽有点出乎意料,但又不显得突兀,因为作者在小说中先后三次作了巧妙的暗示:一是借项链时,路瓦栽夫人的好友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相当大方,毫不迟疑地说:“当然可以。”二是当路瓦栽夫人惴惴不安地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没有打开盒子看,可见项链不是什么贵重首饰;三是当路瓦栽夫人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这也说明了项链与盒子并不是原配的。这样描写就更加增添了情节的波澜,引人入胜,令人回味和深思。

  9、照应。

  照应是指文章中某些内容在不同部位上互相照顾、呼应。它是使文章具有完整性和一致性的手法。前面说的,后面有照应;后面说的,前面有交待,能使文章更加贯通,脉络更加清晰。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两种:一是开头与结尾相照应,使文章首尾相圆合,结构完整;二是围绕一个问题或论点,多处互相照应,通过重点内容的发挥,使文章的中心思想更加鲜明。如《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选至“细作探知”这一段作为尾声,情节才完整。“周瑜大喜曰:‘吾所患者,此二人耳,今既剿除,吾无忧矣!”周瑜这话与开头他所说的“吾必设计先除此二人,然后可以破曹”相照应,充分反映了周瑜对除掉蔡、张二人的高度重视。

  10、漫画。

  漫画本是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讽刺批评或赞扬某种社会现象的一种绘画品种,写作上是指借助漫画的这种手法,粗笔勾勒,描写对象。如鲁迅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中对落水狗爬上岸来“先就耸身一摇,将水点洒得人们一身一脸,于是夹着尾巴逃走了”的生动描绘,对叭儿狗“它却虽然是狗,又很像猫,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惟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似的脸来”的形象刻画,只寥寥数笔,却神情毕肖,形象地剖析了落水狗的顽劣和叭儿狗的圆滑,令读者忍俊不禁,使敌手丑态毕露。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作文高分指导:记叙文写作及训练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a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