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初中学习初三学习初三语文初三阅读初三语文上短文两篇阅读及答案

初三语文上短文两篇阅读及答案

12-20 22:51:02  浏览次数:485次  栏目:初三阅读

标签:九年级阅读答案,http://www.170xue.com 初三语文上短文两篇阅读及答案,http://www.170xue.com

  人教版九年级上《短文两篇》同步训练

  1.给下列词中加粗字注音。

  狡(  )  难(  )  碍(  )

  证(  )  劝(  )  死(  )

  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统chóu(  )  澡饰(  )  làn加(  )

  味同jiáo蜡(  )  吹毛求呲(  )  huò然贯通(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

  怡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寻章摘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狂妄自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咬文嚼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句练习:

  原句: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仿句:天生才干犹如________,读书然后________.

  5.语言积累。

  从培根《论读书》中摘录你最喜爱的格言警句,然后谈谈你的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着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着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着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着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着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着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着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抄》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6.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围绕如何读书,作者主要谈了哪些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段中的两处加粗成分叫插入语,它们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说“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此你有何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是如何证明“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这一观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长期以来,对于读书就有“博览”与“精通”的争论,你持什么观点?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有关读书,你还知道哪些名言,试写出一则并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ww.170xue.com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书的征服

  假若这个世界上没有书,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呢?

  精神失去了阳光,思想无法传播,知识不能保存,语言失去意义,人们的生活残缺不全,生命将变得无法忍受……

  所以,书是人类一种伟大而美妙的发明。

  文明的征服其实也是书的征服。

  书是最聪明、最可靠的老师和朋友。

  有书为伴,孤独也是一种享受,深刻而丰富;闲暇将卓有成效;幽静将变得烂漫多彩;嘈杂也可以宁静和谐。移植生命,保持记忆,激发思想,传播知识,交流信息,表达灵感……

  书有说不尽的好处。正因为如此,书才有强大的征服性和侵略性。我怕搬家就是怕搬书,所谓搬家主要就是搬书。每次搬家在家人和帮忙者的一再怂恿下都不得不扔掉一些书。逢年过节,把屋子收拾利索,长了能维持几个月,短了不消几天,屋子里又乱了,主要是书在捣乱,到处是书堆。外出总禁不住要逛书店,逛书店就不可能不买书。新书、准备要看的书、看了一半的书、写作正用得着的书、有保存价值的书,占据了我房子里的绝大部分空间;而且还不断扩展,每时每刻都在蚕食供我存身的那块空间。这不是侵略是什么?我舒舒服服、自得其乐地接受这种侵略和征服。

  书不仅征服时间和空间,更征服人的大脑。但是,倘若一个人只是被书征服,而没有征服书,充其量也只能是个书呆子。正如培根所说,把自己的大脑当成草地,任别人的思想如马蹄一般践踏。那样的话,再好的书也将失去其魅力和价值。

  会读书的人都懂得征服书。

  学生们有这样的体会:一册很厚的新书,会愈读愈薄,到期末考试的时候就剩下那么几道题了。这叫吃透了,掌握了,征服了知识。

  读其他的书也一样。即便先被书征服,最后还是要反过来把它征服。书能够给人提供多种选择:生命的选择,思想的选择,生活的选择。书里有各种各样的人生,使我们生活在自己选择的时代里。在自己的生命之外,还可以再补充别的自己所需要的人生,可以拥有多种人生经历。每看一本书就是进入那个作家的头脑之中,了解他的思想、感情、经验和智慧。

[1] [2]  下一页

,初三语文上短文两篇阅读及答案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a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