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初中学习初三学习初三语文初三文言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诗歌鉴赏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诗歌鉴赏

12-20 22:51:02  浏览次数:881次  栏目:初三文言文

标签:九年级文言文翻译,http://www.170xue.com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诗歌鉴赏,http://www.170xue.com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原词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晚年任镇江知府时所作。京口即今之镇江,北固亭在城北靠近长江的北固山上。诗人登北固亭极目远眺,只见滚滚长江,却难见中原故国,不禁心潮起伏,思绪万端。他从京口曾是三国东吴都城,想到当年孙权仅十九岁便统帅万军坐镇东南,多次战胜强敌的英雄业绩,对比眼前只图苟安的南宋小朝廷的昏庸无能,感慨系之,便写下了这首《南乡子》。黄自选用这首著名的辛词,显然也有寄托爱国情怀的意思。他在谱曲时,没有去渲染原词上阕中略带伤感压抑的成分,而是将上下阕都统一在分节歌的形式中,并以下阕中逐渐开朗、昂扬起来的情绪作为音乐的基调,这是抓住了辛词豪放派的本质特征的。歌曲采用后乐句有扩充的乐段形式,与原词格式正相切合。它的旋律气息宽广,基本上是一字一拍一音,始终象吟哦一样,缓慢有力地在中声区展开,显得深沉而又质朴;末乐句两个富于特性的小七度连续下行大跳,造成一种跌宕豪放的气势。在钢琴伴奏部分,歌曲的旋律与丰满的和弦音结合在一起的音型,以均匀的三连音节奏作持续的进行,表现出连绵的思绪和内在的激情,使全曲凝重苍劲的音乐形象得到更深一层的揭示。

  译文:中原失陷,在哪里可以看见我们的中原?站在北固楼上,满眼看到的都是美好的风光,但是中原还是看不见。从古到今,有多少朝代兴亡的往事?不知道,无限悠悠。就像那无尽的长江水滚滚向东流,永远也流不尽。

  想当年年少的孙权,统帅着数以万计的大军,雄霸东南,坚持抗战,从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天下英雄谁人是他的对手?也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哎,难怪曹操说:“生儿子就要像孙仲谋。”

  赏析:

  公元一二零四年(宋宁宗嘉泰四年)三月,辛弃疾出任镇江知府。镇江此时以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便触景生情,人在江山雄伟处,形胜依旧,而英雄常往,不胜感慨之至,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词。为了讽刺当时南宋朝廷无能,不但不能光复神州,连江南也将不保。所以他借古讽今,颂扬孙权。 他说孙权的好,也就是说朝廷的坏,无力抵抗敌人。委婉地暗示了对于朝廷的不满。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极目远眺,中原故土在哪里?哪里能够看到,映入眼帘的只有北固楼周边的一片美好风光!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辛弃疾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望神州何处?这两句是倒装句法,即前一句可以移到后面去说,后一句可以移到前面去说,成为:“满眼风光北固楼,何处望神州?”为什么不这样说呢?这就跟词调有关系,因为这种词调规定头一句只能七个字,第二句五个字,所以只能倒过来说。

  北固楼的满眼风光,似乎隐隐弥漫着历史的烟云,它不禁引起了词人千古兴亡之感。因此,词人接下来再问一句:“千古兴亡多少事?”世人们可知道,千年来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多少朝代的兴亡更替?这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悠悠”者,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也。这是问答句,先问后答。这两句跟下面“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两句一样。

  “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千古多少兴亡事,逝者如斯乎?而词人胸中倒来倒去的不尽愁思和感慨,又何尝不似这长流不息的江水呢!这句话在说千古兴亡事总在那里变化着,而只有长江滚滚流,永远不变。“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想当年,在这江防战略要地,多少英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国时代的孙权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他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何等英雄气概!据历史记载: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一方。赤壁之战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岁。因此可以说,上面这两句是实写史事,因为它是千真万确的历史,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作者在这里一是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就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他之“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禄无能、懦怯苟安。“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是问答句,“不尽长江滚滚流”是人家的话;这跟下面“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是问答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又是人家的话对衬起来了,对得很好。

  而“天下英雄谁敌手”也隐含着一个典故。据《三国志·先主传》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辛弃疾便借用这段故事,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曹、刘、孙三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比曹、刘强。这里辛弃疾运用原话,再加上孙权,成为三人。接下来,作者自问又自答曰:“曹刘”,唯曹操与刘备耳!在这首词里,词人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这种用心,更于篇末见意。

  “年少万兜鍪”,这句话为什么不说一万个士兵,而说万兜鍪呢?这就是以物代人,因为士兵的特征,除了战甲以外,头盔也是特征之一,所以拿头盔当士兵。这样写非常形象。

  “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历》记载: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吴军乘着战船,军容整肃,孙权仪表堂堂,威风凛凛,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犬耳!”一世之雄如曹操,对敢于与自己抗衡的强者,投以敬佩的目光,而对于那种不战而请降的懦夫,若刘景升儿子刘琮则十分轻视,斥为任人宰割的猪狗。把大好江山拱手奉献敌人,还要为敌人耻笑辱骂,这不就是历史上所有屈膝乞和、靦颜事仇的缺乏骨气的人的共同的可悲命运吗! 这句话隐含着很深的意思,南宋时代人,如此看重孙权,其实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心理的反映。因为南宋朝廷实在太萎靡庸碌了,在历史上,孙权能称雄江东于一时,而南宋经过了好几代皇帝,竟没有出一个像孙权一样的人!就是说今天的朝廷不如当时的东吴,今天的皇帝(指宋高宗、孝宗等)不如孙权。为什么不直说呢?因为直说了就有生命危险。我们知道辛弃疾对当时朝廷的不满,也就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却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诗歌鉴赏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a 7 8 9 10 11 12